前言:2000多年前,孔子說過要「有教無類」。今天,我們要真正實現孔子的說話,建立「共融校園」,協助每一個學生有效學習和成長。教育局特別制訂了「照顧學生個別差異:共融校園指標」,學校可依據指標內的各個項目進行自我評估,從而了解學校在建立「共融校園」方面的進展。
過去,「特殊教育」被視為「專為殘疾兒童而設的補償教育」,殘疾兒童都被安排於「特殊學校」就讀。即使提倡「融合教育」,讓「殘疾兒童」進入「主流學校」,「融合教育」往往被視為「特殊教育」在主流學校的延伸,只為照顧「殘疾兒童」而設的,始終撕脫不了「殘疾兒童」的標籤。
近年,教育觀念有了極大的轉變。香港學校現正致力建立「共融校園」,為所有兒童提供優質教育。在「共融校園」中,兒童不再被分門別類和標籤,學校的設施,無論軟件的和硬件的,都為所有兒童而設,可以照顧到個別兒童的不同需要,適合所有兒童使用。
什麼是「共融校園」?
英國的OFSTED (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 UK, 2000)曾向視學人員及學校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就「共融校園」提出以下的定義︰
「一所共融的學校重視全人教育, 關注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成效、待人接物和身心健康。高效能的學校正是共融的學校,這些學校不單是教學成績卓越,亦有良好的校風和有教無類的精神。」
(OFSTED Evaluating Educational Inclusion: Guidance for Inspectors and Schools, reference no.235, p.4)
「共融校園」所關注的是所有學生的學習果效和參與程度,而不只是關顧有殘疾或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
「照顧學生個別差異:共融校園指標」是什麼?
「共融」是香港學校發展的方向,學校的發展是邁向「共融」的過程,學校必須改善持分者的態度、信念及行為;學校如何在發展中落實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
為了協助學校建立「共融校園」,教統局在配合「學校自我評估」的框架內,建基於英國融合教育指標的原則,制訂了本土化的「照顧學生個別差異:共融校園指標」,作為學校建立「共融校園」的自評工具。
「照顧學生個別差異:共融校園指標」分佈在「學校自我評估」的四個範疇:管理與組織、教與學、校風及學生支援和學生表現之內,指標數目共四十九個,而可觀察的準則項目達三百四十二個,主要以問卷調查形式向不同的持分者搜集資料,以了解學校在建立「共融校園」的表現。
「照顧學生個別差異 ~ 共融校園指標」的功能
「照顧學生個別差異 ~ 共融校園指標」的重點是通過營造互助互愛的校風,而提升教育成就。就功能而言,「照顧學生個別差異 ~ 共融校園指標」是
(1) 一套協助學校在不同層面作深入探討及反思的自我評估工具;
(2) 一套促進學校團隊合作的互動工具;
(3) 一套幫助學校在教育文化、政策和措施上實行改革的工具;以及
(4) 一套協助學校在自我評估及學校發展過程中訂立目標和成功準則的輔助工具。
「融合教育」實施多年,當中過程困難重重,村長同意陳國權校長的看法,「融合教育」成功的關鍵,在於改變學校文化。學校所有人,從校長、老師、家長、學生到工友都需要有包容精神,接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地方,尊重和關愛與自己不同的人。
「共融校園指標」只是一套工具,希望這套工具可以鼓勵學校所有人認真反思,從深化認知、態度轉變、切實探討和有系統施行等不同層面,協助所有不同需要的學生在「共融校園」內成長和學習。
參考資料
香港教育統籌局 (2004)《照顧學生個別差異~共融校園指標》香港:香港教育統籌局
胡御珍 (2005)『如何使用「共融校園指標」促進學校發展與自我評估』研討會的展示簡報‧二零零五年三月十八日下午於沙田大會堂文娛廳舉行
陳國權 (2005)〈共融校園指標〉《教協報》,48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