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nodes-solid.svg

鼓勵女孩勇敢去追科學夢

又到了年終歲尾感悟的時候。2020是不平凡的一年,因為疫情,大家的工作和生活習慣也改變了不少。期待新一年的到來,各位也能好好過生活,實現自己的願望!

諾貝爾獎自2012年發起「諾貝爾周對話」(Nobel Week Dialogue),於每年12月9日、即授獎儀式前一天舉辦。今年因為疫情關係,本屆對話首次在線上舉行,面向全球網民。20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嘉賓,包括八位往屆諾獎得主,和世界最受矚目的科學家、藝術家、發明家和政策制定者,以對話方式,多角度審視本屆主題「學習的挑戰」。諾貝爾基金會負責人說,他們在上一年計劃這個主題的時候疫情還沒有爆發,想不到這個主題在這個時候來得非常貼切。在「諾貝爾周對話」的活動中,常聽到嘉賓分享女性賦權 (women empowerment)的重要。其中2018年贏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美國科學家阿諾德(Frances Arnold)指出她跟其他幾位女性科學家因為得美國一個基金會的child care支持,有人照顧小孩,她們才可以安心做研究。她也十分鼓勵女孩去追夢,發展科學。

 

愈來愈多的女性科學家湧現

新年將至,不管是父母還是老師,都可能會問小朋友:「新一年有什麼夢想?長大了想當什麼?想成為怎樣的人?當科學家,還是教師,還是畫家?」很多男孩子會答要成為科學家,但似乎女孩子回答想成為科學家的會少一些。很多人會說:「科學研究太苦了,不適合女生!」但事實果真如此嗎?當然不!其實每個女孩子都應該是自由飛翔的鳥兒,展翅飛躍高山與原野,去尋找自己心中的熱情所在,在每一個可能的領域發出光芒!

就拿科學領域為例,當今世界,有愈來愈多的女性科學家湧現出來,為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就授予了兩位傑出的女性科學家,美國化學家Jennifer Doudna(杜娜)教授與法國化學家Emmanuelle Charpentier(沙爾龐蒂耶)教授,以表彰她們在基因編輯領域的非凡成就!她們二人合作開發了一種被稱為「基因剪刀」的技術,使科學家們能以極高的精度對動植物和微生物的基因進行改動。這個技術徹底改變了分子生命科學,為植物育種帶來了新機會,有助於創新的癌症療法,並可能使治愈遺傳性疾病的夢想成真。這真的是太了不起了!

Jennifer Doudna是李嘉誠生物醫學與健康科學講座教授。李嘉誠基金會一向高瞻遠矚,自2010年便相信Jennifer Doudna的科研工作。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杜娜教授(左)2017年來港與李嘉誠先生會面時,利用3D打印的樂高展示DNA剪輯的過程。(圖片由李嘉誠基金會提供)

 

杜娜教授更在2019年成為呂志和獎人類福祉獎的得主。根據網上資料,珍尼佛出生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生長於一個充滿學術氣息的家庭,父親和母親分別在英國文學和東亞歷史學科擁有博士與碩士學位,並分別都在大學與學院任教,是名符其實的書香門第。因為父親任教工作的關係,在她七歲時舉家遷移到夏威夷,夏威夷島上豐富且獨特的生物型態,引發了童年時期的她對生物學的好奇和興趣,更在她心中埋下了科學研究的小小種子。到了中學時期,從她父親贈與諾貝爾獎得主詹姆士·華生的著作《雙螺旋:發現DNA結構的故事》獲得啟發,深深對這完美對稱的雙股螺旋結構當中的生命奧秘所吸引,進而投身於生物科學研究領域。

但科學研究的過程並不總是一帆風順的,杜娜教授一路走來也經歷了很多困難。實驗進度停滯不前,她只能不斷嘗試,有時不得不從頭再來。但是愈挫愈勇的杜娜教授從未放棄對科學的追求。正如諾貝爾獎組委會的新聞稿中所言,「科學的吸引力之一是它難以預測──你永遠無法預知一個想法或問題會將你引至何處。有時候好奇的心會遇到死胡同,有時則會遇到棘手的迷宮,需要花費多年的時間在其中探索。但是一次又一次地,她意識到自己是第一個凝視着一個未知的可能性從地平在線升起的人。」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只要不放棄,總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堅毅的態度,對科學深沉的熱愛,對生命的崇敬,還有無與倫比的好奇心,促成了杜娜教授的偉大。她用自己的故事生動的詮釋了女性的力量,告訴我們只要心懷理想與激情,女性也能在科學領域闖出一片天!

實際上,不單單是在科學領域。在各行各業,都有女性在堅守,在付出。她們默默無聞,但成就卻大得驚人。她們以女性特有的視角,或探索生命的奧秘,或弘揚優秀的文化,或在慈善領域大放異彩。她們都在用自己真實的人生告訴我們,每一個女孩子都充滿了無限的可能,在女生小小的身軀裏,也蘊藏着能量巨大的小宇宙。

 

文化傳承與文物保護領域的大師

說到在其他行業的傑出女性,我不禁想起了一位在文化傳承與文物保護領域的大師──樊錦詩。樊錦詩被稱為「敦煌的女兒」,她深居大漠57年,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守護敦煌莫高窟。她的成就亦在去年得到呂志和獎的肯定,成為正能量獎得獎人。

莫高窟有「沙漠中的大畫廊」這一美譽。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66年,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栩栩如生,波瀾壯闊,令人驚嘆。然而我們能看到的是這些美麗的壁畫藝術,看不到的,卻是這些絢爛的壁畫背後,一代又一代人的堅守和奉獻,而樊錦詩就是其中之一。與許多文化遺產一樣,敦煌莫高窟珍貴稀有,但卻脆弱易損。外加西北氣候相對惡劣,敦煌莫高窟長期經受着風沙的侵蝕,損毀更加嚴重。於是,為了保護好這份燦爛的文化遺產,無數人奉獻出了自己的青春。50多年來,樊錦詩堅守大漠,視守護敦煌為她奮鬥一生的事業與使命。她曾說:「我心歸處是敦煌」,這種責任感與使命感讓人為之動容。

樊錦詩被稱為「敦煌的女兒」,她深居大漠57年,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守護敦煌莫高窟。(呂志和獎圖片)

 

根據網上信息得知,樊錦詩1938年7月出生在北平,後來全家搬遷到了上海。學習成績優異的她順利考入了北京大學,可能是從小受到父親影響,偏愛歷史的她,毅然選擇了「冷門」考古系。1962年,樊錦詩成為去敦煌實習的一員,這是她第一次來到敦煌,就被敦煌的壯麗驚訝地說不出話來。但敦煌工作環境的惡劣同樣也令她驚訝。這裏黃沙漫天,塵土飛揚,人跡罕至,實在不如上海安逸舒適。樊錦詩也曾想到離開,但如果走了,敦煌怎麼辦?誰來保護這些壁畫?她實在放不下莫高窟,咬着牙堅持下來,這一堅持,就是將近60年。樊錦詩的堅守令人深深敬佩,她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寄托於輝煌的文化之中,用自己的一切書寫着一首錦繡詩篇。

說到那些充滿能量的女性,我還想到了近期大家非常關注的一位:花木蘭。劉亦菲主演的電影近期上映後,木蘭這個堅強勇敢的女孩兒重新回到了大家的視野。在木蘭那個時候,女孩子是不可以當兵的,但是為了自己的父親,她毅然決然的走上了戰場。現如今,我們有了很多英姿颯爽的女兵。女孩子也可以保家衛國,揮灑生命的激情。

所以你看,女孩子是有無限潛能的,她們當得了科學家,當得了軍人,也當得了駐守戈壁與沙漠的歷史學家與文物學家。女孩子們一定不要為自己設置太多的限制。每一個小女生,都應該多多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真正的追求,去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老師也應該多多鼓勵女孩子,去大膽追夢。為女生賦能,讓所有的女生都得到全面發展的機會,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女孩子可以做什麼事?女孩子能做成什麼事?每一個女孩子都是這個問題的回答者。相信在未來,在各行各業,都會有更多出色的女生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