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适异性课程是资优教学的重要教学法之一,外国已有不少成功例子,例如Dr. Sandra Kaplan, Dr. Joyce VanTassel-Baska都为不少香港的教师所熟悉,亦有不少教师曾应用她们的理论于课堂之中。
“I am not gifted on Wednesday afternoon only!” 这句说话正好代表了很多资优生的心声;同时亦值得教育工作者反思。
在普及教育的现实下,教师每天面对一班三、四十位混合能力的学生,教学内容及取向很大程度会以平均能力的学生为指标。但是相信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或观察到,在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其实都是很独特的个体。他们拥有不同的长处和不同的学习能力,有一些学生可能因为早前学习的缺失,未能稳妥地掌握某些基本知识及学习技巧,于是还在挣扎,忙于追赶课程内容;但另外一些资赋优异的学生,可能只需老师稍稍提点,便可以直达终点。可见,教室内明显地出现学习步伐参差不齐的情况,再加上学生有不同的成长经验及背景,他们的学习特性及动机亦有显著的差异。当老师「一刀切」地处理其教学时,往往出现的情况是:任何偏离常模的学生都不能获得切合他们能力的学习经历。
一些「积极」面对以上问题的学校,便从行政层面作出「支援」。于是各式各样的加辅班、精英班便「有系统」地组织起来。不错,能力或程度稍逊的学生在课后特设的加辅班会获得较适合他们程度的学习,而能力较高的学生亦可以在精英班中接受更具挑战的学习。但问题解决了吗?当我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这些学生的日常学习时,他们实际的学习情况其实是:学生每天大清早回到学校便被动地消耗著光阴,接受著一些对能力稍逊的学生来说是极具挑战的课业,但对能力高于常模的学生来说却是全无挑战的学习。直至下午放学后,真正切合他们能力的学习机会才来临,不同能力的学生才能享受合乎他们能力及兴趣的学习。因此要真正照顾学生的差异性,日常课堂的教学才是根本的对策,课后的「特训班」只是辅助性的。那么在日常课堂的教学怎样才能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而作出有效的回应呢?
由于篇幅所限,未能在本文详细分析,但资深的教育学者们就针对学生学习差异而发展的适异性课程(Differentiation)提出了十分相近的见解:教师可从课程的内容材料、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预设的学习成果及学习的环境等方面作出适度的调适,当中配合弹性的分组学习及资讯科技的应用,便能够为不同能力的学生造就更有效的学习机会。
当教师参照以上的提议进行适异性课程的设计时,还得留意避免堕入一些设计适异性课程的迷思:
一般学生:
阅读两位不同作者对「雷曼迷债」的评论,利用列表比较其评论内容。
高能力学生:
阅读三位不同作者对「雷曼迷债」的评论,利用列表比较其评论内容。
以上例子骤眼看来好像为不同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挑战」,但实际上只是增加了阅读篇章的数量或阅读内容的复杂性。因为他们跟其他同学做的练习基本上是一样,只是在「量」方面比别人多。这情况亦是教师们经常采用的策略,但只会让资优生较其他同学忙碌,并未能真正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或进一步挑战他们的高阶思维。如果真的要就这个课题给予高能力学生不同的学习机会,可尝试以下的做法:
一般学生:
阅读两位不同作者对「雷曼迷债」的评论,利用列表比较其评论内容。
高能力学生:
阅读两位不同作者对「雷曼迷债」的评论,利用列表比较其评论内容,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然后以「雷曼苦主」的角度评论事件,写出个人的意见,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以上只是初步探讨照顾学生学习差异的策略,如果教师希望进一步了解这个课题,可参考以下资料。本组同工亦正与一群前线教师进行一个适异性课程设计的计划,当计划于明年初完成后,我们期望会总结出更多的参考资料。
适异性课程设计参考资料:
Wormeli, R. (2007). Differentiation – From Planning to Practice. Stenhouse Publishers & national Middle School Association.
Tomlinson, C.A. (2001). How to Differentiate Instruction in Mixed-Ability Classrooms, 2nd ed. ASCD
Heacox, D. (2002). Differentiating Instruction in the Regular Classroom Minneapolis, Minn. : Free Spirit Pub.
本文转载自教育局资优教育通讯第四期。
有关Dr. Sandra Kaplan及Dr. Joyce VanTassel-Baska的资料可浏览:
Dr. Sandra Kaplan的相关网页
Dr. Joyce VanTassel-Baska 的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