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nodes-solid.svg

流感高峰又到 學童面對「免疫債務」?

冬季流感高峰期又至,不少家長都會擔心小朋友受到感染。最近更有許多消息指內地兒科醫院擠滿了上呼吸道感染的幼童,這時大家腦海中會有疑問,那就是︰「疫情三年,免疫債務是否終要償還?家長又可以如何保護小朋友?」為此,教城邀請了中文大學醫學院兒科學系副教授陳韻怡接受訪問,為大家釋除免疫務的疑慮。

免疫債務 一定要還?

由放寬口罩令一刻開始,免疫債務的話題便出現在流行病學中,更由科學討論演變成大眾的討論話題,那麼「免疫債務」到底是甚麼意思?

「免疫債務」是指新冠大流行期間,大家持續地戴上口罩進行社交活動,令人們接觸病毒的機會降低。當我們脫下口罩後,免疫系統因而在三年的「空白期」後面臨挑戰。成年人由於在2019年前經歷過多次流感高峰期,免疫系統相對更強,或未受顯著影響;但對於年幼的學童(特別是三至五歲)來說,他們在求學前也一直戴口罩,鮮有機會接觸呼吸道病毒,當流感高峰期一到,感染機會便大幅提高,可能馬上要償還「免疫債務」。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兒科學系副教授陳韻怡教授表示,「免疫債務」的確是流行病學上受到關注的現象,但這是否意味着流感或上呼吸道感染人數較2019年前多?而感染入院或病重的人亦較疫情前嚴重?陳教授引述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的數據指出,2023年3月後急症科的求診數字大致和2019年相若,而因流感而導致的重症個案和死亡的水平也大致一樣。因此在後疫情時代,整個社區未有因「免疫債務」出現因流感而「病多了」的情況。而明顯增加的感染個案,是1-5歲的幼童,更容易出現多重感染(co-infection,即同時感染多於一種病原體),這有機會令大家伴隨「病重了」。這正正反映出「免疫債務」對幼童的影響。

「常言小病是福,這是因為每一次自然感染的過程都會增加免疫系統的抵抗力,因此三年的口罩期雖然幫助人們減低感染新冠病毒的機會,但由於未觸及免疫反應,因此未能讓免疫系統建立更強的防護。特別是對年幼的學童來說,他們既缺乏自然感染的過程,又在卸下保護後突然投入密集的校園生活,更容易被病毒得逞。」陳韻怡教授補充。

家長的應對 流感針的迷思

既然幼童較易受到「免疫債務」而出現多重感染,那麼家長又該如何應對呢?陳韻怡教授指出,現時學童受感染而出現傷風感冒徵狀,有機會是感染流感、冠狀病毒(不只新冠病毒)或鼻病毒。其中鼻病毒雖然常見,但重症的機率較流感和冠狀病毒低,因此家長最需要關心的,為子女提供有效減少因呼吸道病毒感染而引致的重症和死亡風險。而預防感染的最佳辦法,就是大家熟悉的疫苗接種。

新冠疫苗相信大家都十分熟悉,然而針對流感疫苗,在疫情前已有許多爭議和迷思,就此教城亦就熱門的迷思咨詢了陳韻怡教授的意見。

流感疫苗迷思 (

除上述問題外,如家長想得到更詳盡的流感疫苗注射資訊,可參考衞生防護中心網站

醫院人滿為患 不只因為流感

流感高峰期固然是導致醫院病童求診人數急增的重要因素,但各地醫院人滿為患卻不只因為流感。根據最新的資料顯示,現時流行的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人類偏肺病毒和鼻病毒引起。陳韻怡教授指出,一般的傷風個案很大機會是由鼻病毒引起,在新冠大流行期間,當其他呼吸道病毒都消失無蹤時,鼻病毒仍然在社區傳播。而據科學研究更指出,戴口罩亦未能有效地減底鼻病毒傳播。

鼻病毒的徵狀一般較流感輕,但由於幼童氣管還在發育階段,感染鼻病毒亦有機會出現氣喘等病徵,並會伴隨發燒和其他上呼吸道感染徵狀。加上鼻病毒本身達160+基因型,學童在一年內有機會反覆感染,令他們「病完又病」。

不過家長亦毋須過於擔心,因為鼻病毒雖然流行,但感染後的風險較低。而值得注意的是,學前兒童若多次感染鼻病毒,那其後患上哮喘的風險會較高,因此若家長發現小朋友在一年內有四至五次的上呼吸道感染,便建議向兒科醫生垂詢。

相信家長已明白醫院病童增加和「免疫債務」的關係,也了解學童現今面對的流行病風險。不過,家長毋須因子女出現上呼吸道感染而過於緊張,但建議初小和學前兒童的家長多關注多重感染的問題,慎重考慮是否接種流感疫苗,以減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