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普遍认同阅读对儿童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在启发儿童主动阅读上,则摸不著头脑。让我们从文学家的身上学习,找出一条「必胜方程式」。
每位作家年幼时必然是个爱阅读的孩子
在古时候的中外各地,皆没有专为儿童而写的图书。儿童学习的启蒙,主要来自长辈的口述故事。同时口述故事亦成为了一门民间艺术。说故事的人大多态度亲切、风趣幽默、爱说笑话,情节演绎得出神入化、栩栩如生,也可以十分讲究,教人听得入神。 不少大文豪的童年时代,全赖身边有位满脑子故事的家人或长辈,经常跟他们「讲故事」;他们从小喜欢故事,不知不觉间引起他们阅读书籍的兴趣,开始自行阅读,博览群书,继而大量写作,成为出色的作家。这条「必胜方程式」听来容易办得到,事实上却难倒了不少现今的家长。
怎样忙碌也别忘记跟孩子「讲故事」
在二十一世纪,资讯科技发达,印刷业蓬勃发展,各式各样实体书及电子书唾手可得。但是现代人生活忙碌,不少父母白白错过了栽培孩子喜欢图书的时机,没有时间跟他们「讲故事」,让孩子们无法享受基本的「听故事」的权利,怎叫孩子对故事产生兴趣,爱上阅读?笔者在幼教及小学20多年的工作经验中,观察到在没有家长自小跟小孩子「讲故事」的情况下,不少六、七岁天资聪颖的儿童,仍未能自行流畅地阅读,实在十分可惜;有家长自小「讲故事」的儿童,升读小学后不久,大多便可自行流畅地阅读,他们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聆听能力表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回答或提问时表现的自信,又岂是一般没机会「听故事」的孩子所能及。
没有小孩子不喜欢「听故事」
小孩子天生爱「听故事」。「听故事」能让他们初步接触语文,产生对语文的好感,因而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请父母们不要吝啬自己的声音、表情及动作,多跟子女「讲故事」。事实上,「讲故事」花费不多,故事书在图书馆、书局、网上或自行用生活故事创作也可。父母也可随时随地运用四周所得,集中在声音、味道、 气味、触觉和说话上大搞新意思,生动地演绎故事,跟小孩子说自己喜欢的故事,简简单单便可以让父母与孩子们在家乐透大半天,这不就是最佳的亲子活动吗?不喜欢搞「小动作」的家长,也可以「朗读故事」。看著一页又一页精美的插图,跟小孩子读出故事一字一句,也不失为引导孩子喜爱阅读的有效方法。
给子女自主阅读的学习能力
很多我们认识的源远流长的故事,例如《格林童话》,都是以口述故事方式流传下来的。「讲故事」和「朗读故事」是父母引领孩子喜欢阅读图书的有效方法。在孩童时期如未能让孩子们多「听故事」,无法让他们喜欢故事,享受当中乐趣,会扼杀他们自主阅读学习能力,继后漫长的十二年免费教育道路上,就苦了孩子,加重父母的辛劳!
笔者在加拿大担任首席幼教老师及处理院园长时, 眼见小孩子们自幼习惯父母每天睡前跟他们讲床边故事,低年级的学童每天没有什么需要书写的功课,唯一要做的便是阅读图书。就上述分析来看,非无道理。家长们就由今天开始,给子女从小拥有「听故事」的机会,成为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位老师!
参考书目
Chambers, Aidan (1973). Introducing Books to Children. London: Heinemann.
Labadie, Meredith, Melissa Mosley Wetzel, and Rebecca Rogers (2012). "Opening Spaces for Critical Literacy: Introducing Books to Young Readers." Reading Teacher, 66(2): 117-27.
Pavonetti, Linda M. (2004). Children's Literature Remembered : Issues, Trends, and Favorite Books. Westport, Conn. ; London: Libraries Unlimited.
严吴婵霞著:《鲁迅与儿童》(香港:中华教育,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