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有不少听觉障碍的学生,他们不是完全失聪的,在助听器的辅助下,他们仍然能听到一些声音。但是,当老师在上课和与他们交谈的时候,也需要注意一些地方,例如让他们坐在课室前排座位、和他交谈的时候,要提醒他们望著自己等。
听觉受损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主要可从:
● 「听觉」(Audiological Aspect)
● 「沟通」(Communication Aspect)
● 「教育」(Educational Aspect)
● 「心理社交」(Psycho-social Aspect)
等四方面去观察和了解(Brackett, 1990)。这四方面的需要并非独立的。相反,它们是互相紧扣,互为影响的。
1. 听觉方面
人类的听觉系统在胎儿形成期间已经发展成熟。儿童在发展初期已开始运用听觉去接收四周的声音和语言讯息,踏上学习的旅程。
听觉受损影响儿童接收声音的能力,亦限制了他们感知活动的范围及深度。究竟听觉受损学生能听到什么?听不到什么?为何他们知道我们正在说话,但又听不清楚说话的内容?
在图中有许多会发声的东西,如重型货车、钟表等,亦可找到一些常用语音(此图属英语资料),如/f/ , /p/ , /a/ , /i/ 等。它们所处位置,显示它们一般发出的音量和所属的频率范围(资料参考自National Acoustic Laboratory 的量度结果(Australian Hearing, 1982)。例如:重型货车行驶时的音量约达100分贝,属于极低频率的声音;/f/音则属于较高频率的声音,约达30分贝。
听觉受损怎样影响儿童接收言语和环境声音呢?以下尝试简略解释。
(1) 环境声音的接收
图中所见,电话响声约为80分贝。一般来说,轻度及中度听觉受损的学生应清楚听到电话响声;但严重听觉受损的学生只能仅仅听到。至于深度听觉受损学生则未必能察觉得到。即使戴上助听器,由于电话响声属较高频率的声音,他们不易听得清楚。事实上,对于听觉受损较严重的学生,即使飞机隆隆飞过,若没有佩戴助听器,他们也不觉得太响亮。
(2) 言语接收
每句说话同时包含不同频率及音量的语音。例如:「 sin(先) sang(生) dzou(早) san(晨)」这句简单的说话,由于/s/的音量较弱,许多听觉受损学生可能会听到「 in(烟) ang(莺) dou(倒) an(银)」。又如「 I went to school」,听觉受损较严重的学生,可能会听到「 I wen to goo」。
一般元音如 /a/、/i/、/o/ 等属于低、中频率的声音,音量比较大,而 /f/、/s/、/t/、/k/等属于高频率辅音,音量较弱。故此,听觉受损学生较难分辨一些如 花/fa/、沙/sa/、他/ta/、卡/ka/ 等字。他们默书时会混淆这些发音相似的字,以致常串错英文字、漏写字母或改写尾音,例如他们会把「tables」写成「table」,「newspaper」写成「newpaper」或把「food」写成「foot」。
其实,除听觉受损程度之外,他们在不同频率的听力情况亦会影响言语接收能力。教师可细听以下几段录音,从中感受他们理解别人说话时所遇到的困难。
a. 只听到极低频率的声音: 中文
b. 听到极低至低频率的声音: 中文
d. 极低、低、中及高频率声音皆可听到(正常听力): 中文 英文
严重及深度听觉受损的学生对大部分频率的声音都听不清楚,即使佩戴助听器,听到的声音整体上仍很模糊,特别是一些高频率的语音。故此,他们需要留意别人的口形,亦即唇读(Lipreading),来补足纯以听觉接收说话时所遗漏的信息,但很多时他们都会误解别人说话的意思。一般来说,在成长初期已接受人工耳蜗手术的学生,接收声音的能力通常较好。
2. 沟通方面
以往不少人认为聋就是哑,这个观念已逐渐扭转过来。现时不少人已认识到,即使听力损失极为严重,听觉受损人士仍有少许剩余听力。虽然听力障碍妨碍了正常的语言发展,他们仍能学习说话(林宝贵,1994 )。
语言学习最基本的方式是重复聆听、反复练习。健听学生可在日常的语言经验中学到许多词汇及句子结构。由于听力障碍,听觉受损儿童的语言经验受到局限,他们听到的是不完整﹑不清晰的说话,故在掌握正确发音或语句方面出现困难,除发音不清晰外,学习音调控制及呼吸运用等较巧妙的言语技巧时亦会有困难。
表达方面,他们或会有措辞不当、语句不完整或语意含糊等问题,造成沟通障碍。另外,他们在理解方面也需要较多关注,特别是学习一些较为抽象的词语﹑结构复杂的语句或不熟悉的概念,他们可能需要较多实例说明及重复讲解才能完全明白。
虽然单凭听力损失程度不可完全准确估计听觉受损学生的沟通能力,但教师仍可参考下表内容,了解听觉受损学生的需要。
听觉受损儿童学习发声时,由于听不清楚成人说话的声音,只能得到有限的听觉回馈(Auditory Feedback),故难以模仿成人说话的方式。
不过,随著早期甄别及复康服务的发展,加上先进的助听仪器及辅听系统,大部分听觉受损儿童都可在成长初期得到适当的帮助及训练,以扩阔他们的听觉经验,便能在语言学习方面取得较佳成效。
3. 教育方面
听觉受损学生在智力测验的非语文部分,表现与健听学生相若。然而,语文部分的表现,则因听力的障碍或测验工具本身的限制以致较一般学生逊色(林宝贵,1994 )。由于语言能力不足,他们的抽象思考及分析能力或会受影响。因此,思考训练对他们是非常重要的。
在听觉受损儿童的教育方面,语文教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个重要范畴,其中「听」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听觉受损学生在言语接收方面有障碍,故在语文学习方面所遇到的困难较一般健听学生为大。特别是较严重听觉受损者,他们的书写困难一般比较大,例如:用词不当、错别字、字序颠倒、赘字(词)、漏字等(何华国,1995);另外,他们难以掌握虚词、助词或抽象词汇的运用(金培元及梅次开,1996)。
由于语言经验不足,他们的作文较简短,部分文章结构亦见松散。不过,从接触听觉受损学生的经验中,若他们可以养成阅读及写作的习惯,不单可增进他们的书写能力,更有助改善他们的表达能力。
4. 心理社交方面
听力障碍常引致沟通问题,而沟通问题会影响心理社交的发展。不少人认为听觉受损学生没有一套既定的性格特质,但因沟通的障碍,以致他们在社会适应方面表现较差。部分学生多疑、敏感﹑缺乏自信﹑孤僻或不合群。然而,若他们在群体中被接纳,得到认同,他们的适应问题会大大减少。所以,建立一个兼容的校园气氛,对听觉受损学生的情绪及心理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本专题取材自香港教育统筹局 (2001)《融合教育之听觉受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