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教育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学生,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这次,我们有一个很完整的教学计划设计流程图,让老师参考,当老师设计教学计划时,可以跟据建议,考虑学生的学习环境、能力和得到的支援等,并加以配合,让教学计划更加完备,使学生学习更见成效。
如何为听觉受损的学童制订学习计划?
1. 需要评估
需要评估 (Needs Assessment)是一个多方面的资料搜集过程,目的是了解听觉受损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从而订定适切的学习计划。以下是一些基本评估学生需要的方式和途径:
-
观察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表现。
-
与其他教师联络,了解学生在不同课堂及活动的表现。
-
参考有关学生的专业评估报告(如听力报告,智力评估等)。
-
了解学生的校内成绩表现。
-
了解同学及家人对他的观察和评语。
-
了解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让他们表达自己的需要。
2. 设计学习计划
教师可参考以下的流程图(修订自Brackett (1990)),为听觉受损学生订定短期及长期的学习计划,然后将各方面的计划整合,编定优先次序,并且经常检讨进展,修订计划。
订定及推行个别学习计划的目的,是按学生的需要提供适切的辅导和支援。故此,只要计划及目标清晰,教师毋须进行太多的文书工作;一般来说,一些简单的记录已很足够。
a. 听觉方面的评估
教师可参考学生的听力报告及以下问题,观察他们的接收能力:
-
学生的听觉受损程度如何?他/她的听觉表现有没有改变?
-
在课堂上,他/她是否能明白教师的指示?是否需要重复讲解才明白?
-
学生是否非常依赖唇读或书写来明白别人的说话?
-
学生在聆听、会话、默书、音乐等科目是否有困难?
-
他/她有否经常佩戴助听器?助听器及耳模的保养是否良好?
-
学生是否受噪音的干扰?是否影响助听器的使用?
-
他/她是否经常使用无线调频系统?上课的反应有没有改善?
-
学生有没有接受耳鼻喉专科医生的诊治?他/她的耳疾对他/她的听觉有什么影响?
b. 沟通方面的评估
教师可参考以下的问题,观察他们的沟通方式和能力:
-
他/她是否主动与别人沟通?用什么方式?
-
其他同学懂得与他/她沟通吗?
-
当无法了解同学的说话时,他/她如何处理?
-
他/她能否运用适当的词汇来表达自己?
-
他/她说话的句子是否完整?意思是否明确?
-
他/她说话时的节奏、语气、音量及音调控制是否恰当?
-
他/她说话时的态度如何?
c. 教育方面的评估
教师可参考学生的校内成绩、学科测验的表现。学生若曾接受心理学家的智力评估,教师亦可从中了解他们的基本学习能力。以下是一些观察他们学习表现的问题:
-
他/她的学业成绩表现是否已达同级学生的水平?
-
他/她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有没有主动参与课堂的讨论?
-
当他/她不明白时,会否发问?
-
他/她考试的答题技巧恰当吗?
-
他/她能掌握一般的学习技巧吗?
-
他/她能否自行完成课堂练习及家课?
d. 心理社交方面的评估
教师可参考以下问题,观察学生的情绪及行为表现。若有特殊需要,可透过学校社工或学生辅导主任/教师转介教育署心理辅导服务组接受进一步评估。
-
他/她有没有朋友,或是被孤立?有没有主动与同学交谈?
-
他/她与家人的关系是否亲密、和谐?
-
他/她接纳自己的听觉问题吗?会否害怕让人看见他/她佩戴助听器?
-
他/她认为自己「可爱」、「有用」吗?
-
遇到困难时,他/她有何反应?
-
他/她的情绪稳定吗?懂得表达自己的感受吗?
e. 其他方面的评估
关注学生的其他需要,例如:视觉受损、身体弱能等其他特殊教育需要;学生与家庭成员的相处,家庭经济状况等。
f. 能力水平
教师进行需要评估时,除了解学生现时的表现之外,亦需按学生的情况厘定行为表现标准,例如:每天上课时要佩戴助听器。订定学习计划的目的,就是把学生的现有水平提升至所定的标准。当然,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要适中,不宜太高或太低。
g. 学生的强弱项
在订定学习目标前,除了解听觉受损学生不足之处外,亦需发掘学生的长处,并鼓励他们取长补短,积极发挥自己的潜质。例如有些学生写作能力较弱,但在绘图、艺术和设计方面别具天分,故可在进行小组专题作业时,让这些学生发挥所长,为专题报告加上丰富的插图和色彩。
在发掘听觉受损学生的兴趣及专长时,老师可参考 Howard Gardner(1999) 的多元智能理论。
h. 家长/学生的参与
教师在订定及推行个别学习计划的过程中,应尽量让听觉受损学生及其家长参与,除互相协作之外,也可从中进行家长教育及辅导。
i. 现有的服务
教育署听觉服务组及听觉受损儿童特殊学校现时已为就读主流学校的听觉受损学生提供不同的支援。
教师在落实计划前,可先了解听觉受损学生是否正接受其他校内或校外的服务,这些服务又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达到某方面的目标。
教师亦可配合这些现有服务,加强学生的学习成效,亦可将辅导重点放在其他范畴。
j. 学习目标
综合所得资料后,教师可为学生订出长期和短期的辅导目标,并为各项目标订定优先次序,例如:首先帮助学生建立社交关系和基本学习技巧,其后再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
学习目标应明确,宜设定一些可量度的标准,例如:两个月内懂得读、默和写出100个新学的词汇。
k. 听觉方面的辅导
主要透过适当的座位安排及助听仪器,减低言语接收的障碍。如怀疑学生的听力有改变或需听觉技术支援,可与听觉服务组的有关同事联络。
l. 沟通方面的辅导
目的是透过一些基本的沟通策略,从课堂及日常接触,改善学生的沟通技巧及表达能力。
m. 心理社交方面的辅导
教师可透过个别或小组辅导学生,帮助他们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和增强社交能力。另外,亦可安排一些有系统的活动,让同学认识他们的困难及与他们相处的方法,最重要是建立一个兼容的校园气氛。
n. 教育方面的辅导
除调节讲授方式外,教师宜多运用一些视觉组织策略和学习技巧,帮助学生增强记忆力,并有效组织思维。由于听力障碍令语言学习产生困难,加强学生的语文发展是帮助听觉受损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范畴。
o. 其他方面的辅导
教师须按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适当辅导及支援服务,例如:转介学生接受有关的社会福利服务,添置合适的教育自学软件。
p. 检讨
经常留意学生的进展和需要,修订个别学习计划,或订定新目标。
Howard Gardner 的八种多元智能:
1. 人际智能: 具自觉及觉他的能力,包括鉴貌辨色、控制及了解情绪(察觉和分辨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与人沟通时有适当应对及态度。
2. 博物自然: 能利用天然物料制造有用的东西,例如用植物编制衣饰,并喜欢搜集有关自然生态的资料。
3. 语言智能: 语文运用的能力(包括听、写、读、讲四方面)以及透过语言、文字吸收知识及表情达意的能力。
4. 数学智能: 包括数字及符号的运用、逻辑推理能力(即分类、推论、归纳、假设、检定等能力)。
5. 空间智能: 掌握及表达视觉空间的能力,如运用点、线、面﹑立体形状及色彩配搭进行创作。他们擅长在脑海中分析立体的影像。
6. 动觉智能: 善用肢体表达自己的能力(包括身体的协调、平衡、灵敏、力量、速度、弹性及触觉等都有较佳的表现)。
7. 音乐智能: 对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调及音色非常敏感。在分辨、欣赏、表达及创作音乐方面的能力较强。
8. 内省智能: 指内心醒觉、自我了解及评价的能力,当中包括自控、自省、自律及表里一致等能力。
本专题取材自香港教育统筹局 (2001)《融合教育之听觉受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