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the content
Skip to content
Edcity Government-funded organisation
  • 正向家长
  • 数码家长
  • 青少年成长
  • 家庭活动
  • 共融资料馆
    • 主页
    • 智识游学园
    • 共融有法
    • 共融指南
    • 专题资源
  • 活动
    • 活动概览
全站搜寻
Edcity
  • 正向家长
  • 数码家长
  • 青少年成长
  • 家庭活动
  • 共融资料馆
  • 活动
  • 主页
  • 智识游学园
  • 共融有法
  • 共融指南
  • 专题资源
  • 活动概览
香港教育城 – 家长 > 共融资料馆 > 专题资源 > 言语障碍

轻松教、轻松学 - 听说读写教学策略资源套

  • 最後更新: 2024年8月9日

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类沟通、思考、学习和记录文化的主要工具,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能力结构系统。语言包括口语和非口语,口语即说话,而非口语语言包括文字和符号,其中口语是最简单直接和有效的沟通方法。

我们理解说话,首先利用听觉系统接收信息,然后根据经验和记忆,在大脑解码,从而明白信息内容。另一方面,我们表达时要根据语言规则,将意念编码,再透过发音器官,最后把意念用口语或文字表达出来。

 

儿童的语言发展

儿童在语言发展方面速度惊人,从一岁开始,便有真正的语言表达能力,懂得运用单字单词,以达到沟通目的。他们会叫唤「爸妈」,也会用「饮饮」、「屋屋」等字词来表示行动和地点。这些单字单词具实用价值,因而成为儿童早期的词汇。此外,儿童在语音发展方面也很有规律,说出的音节通常由辅音和元音组成,例如「ba」、「ma」。

到了岁半至两岁,儿童便进入双词阶段,懂得把两个字或词组合起来,构成不同的语义和语法关系,例如「车车行」(施事-行动)、「爸爸车」(拥有-被拥有的关系)。不过,他们只会说出想要表达的重要字,把不重要的字略去,即只有实词而没有虚词,例如把「哥哥的帽帽」说成「哥哥帽帽」。在这阶段,语言的形式(Form)和内容(Content) 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儿童使用新学会的语言形式和内容,达到交际的作用 (Use)。

两岁以后,儿童的说话大多完整成句。他们首先发展无修饰语的简单句,例如「妹妺食饭」。然后是有修饰语的简单句,例如「妹妺袜袜唔见?」。接?是疑问句和否定句。

三岁开始,儿童逐渐懂得使用较复杂的「的」字句、「把」字句,以及时间和地点状语,例如「我有时去公园」、「我坐系地玩」。在这阶段,修饰词的种类尤其迅速增长。同时,结构较多变化的单句(例如「我起身开门」、「我叫你玩」)、复合句(例如「我喜欢吃苹果,也喜欢吃西瓜」)和连词(例如「也」、「因为」)也逐渐出现。

除了句子结构的发展外,两岁以上的儿童可以理解和运用的语言已超越日常接触的事物。他们的语义发展依次是事物、事件和行为,然后是修饰词,最后是空间、时间和关系语。三至五岁的儿童甚至会明白句与句之间的语义关系,例如互补关系、相反关系。

儿童还会透过社会经验,累积和掌握语用功能。他们在两三岁开始,便懂得简单对答和回应问候;到了三至四岁,便知道如何安慰别人、澄清意思和详细说明。四岁以上的儿童能有礼貌地提出要求、与人谈判或协商,并明白笑话、谜语和讽刺的言语。

儿童到了适龄入读小学时(即5岁8个月左右),基本上已完成语音、语义和语法的发展。在小学阶段,他们学习遣辞用字、篇章、运用标点符号和工具书。与此同时,他们透过聆听、会话、阅读和写作训练,提升语文运用能力和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由于老师通常以口语授课,儿童必须掌握一定的口语能力,才能有效地学习。此外,口语能力亦有助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投入家庭生活、观察事物、进行分析和自我反思。

然而,碍于种种原因,部分儿童的语言发展较其他同龄儿童缓慢或紊乱,影响学习、社交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编写这套《听说读写教学策略资源套》的目的,在于协助家长和教师掌握一些简单有效的策略,来支援有语言障碍的儿童,为他们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并累积成功的沟通经验。我们希望语文教师把这些策略融入日常教学中,以促进儿童的语文学习和发展。

 

语言能力与学习的关系

语言是学习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基础,老师和家长透过口语去传授知识。一般而言,学生需要在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去理解和表达才能有效学习和发展高阶思维,但一些有特殊教育需要(例如特殊语言障碍、学习困难、专注力弱、自闭症、过度活跃、智障等)的学生往往未能有效地接收语言信息和有系统地提存资料,加上在分析、推理、解难等逻辑思考方面也可能出现困难,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两者相互影响之下,大大减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见及此,我们认为必须推广全方位的语文学习策略,提升语言能力,亦同时发展语文学习能力。

全方位学习语文指「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能力并行发展。一九九五年,课程发展处推出「目标为本课程」,把「听」和「说」的教学纳入《中国语文科学习纲要》,强调「读」、「写」、「听」、「说」四个范畴在中国语文教学中同样重要。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亦在二零零四年编著的《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中国语文课程指引》(小一至小六)指出,「读」、「写」、「听」、「说」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范畴。

 

语言与学习

教师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从而加强学习成效:

1. 提供丰富语言刺激的环境

提供不同的语言刺激增加学生接触不同词汇、句子结构等,有助他们学习语言,方法例如多使用明确的字词表达,避免用「 个」、「呢 」、「 度」等,多仔细描述自己或学生身边的事物,或多即时回应他们的说话等,当中示范运用正确的词汇、完整句子和组织段落。

2. 激发语言学习兴趣

营造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多听多讲,生活上我们可以多耐心聆听 他们的发言、多跟随他们喜爱的话题发展对话,多鼓励他们尝试表达意见、 多给予他们发言的机会,和对他们的尝试多加鼓励和赞赏。不少课堂活动都 可以营造上述效果,例如小组讨论、复述事件、口头报告、看图说故事、角 色扮演、演讲、辩论、访问等,使学生更能投入活动,加强学习气氛。

3. 提供适当的引导和辅助

当学生的某种语言知识尚未纯熟的时候,老师和家长可以提供适当的引导和辅助,例如说话方面可以引导他们把说话内容组织得更好、帮助他们扩充所说句子的意思、或提示他们运用更准确的字词等;老师和家长更可以增加学生运用有关知识的机会,使他们的语言更为熟练。学生在说话的组织和表达能力方面有了良好的基础,他们的写作技巧以至整体学习表现都会随之进步。老师和家长提供引导和辅助时宜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语言能力,运用不同的提示技巧。

4. 鼓励广泛阅读

透过广泛阅读,学生可以提升阅读能力、扩阔知识领域和增加说话题材。因此,阅读风气值得鼓励。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方法之一是增加他们在「听」和「说」方面的词汇。词汇丰富,学生自然阅读畅顺,即使遇上不太熟悉的词语,若曾听过或说过,也不致于茫无头绪。此外,透过课文朗读、口头复述、口头问答和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提升聆听、说话和理解能力,并懂得如何评鉴读物。

总括而言,语言与学习息息相关。学好语言才能提高学习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口语与书面语

香港位处广东沿岸,是粤方言区。大部分香港人说的是广州话,写的却是语体文。虽然「说的」跟「写的」在遣词造句上有明显分别,使香港学生往往混淆口语和书面语,但我们相信,学生的口语能力与书面语的发展关系甚深,巩固口语能力有助学好书面语,因为:

  • 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学好口语,才能学好书面语,促进思维发展(黄瑞枝,1997)。
  • 口语表达较易。学生日常惯用口语(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用口语表达思想会较易掌握。况且学生的「内部语言」发展尚未完善,让他们先用口语组织思想,再用文字表达,对自我检查和控制应有帮助。

这也符合言语发展规律,在言语发展过程中,我们一般先发展聆听和说话能力,继而学习阅读和写作,所以「听」、「说」能力往往是「读」、「写」能力发展的基础。换言之,老师应帮助学生提升口语表达能力,例如认识更多字词和字词的用法、运用适当的连接词和句式来造句,以及叙事时有组织有条理。学生只要对用词、造句和叙事有一定的认识,运用书面语时,文字会更有色彩、句子更加流畅、结构更为紧密。

 

语障学生的困难

有语言障碍的学生经常遇到的学习困难包括:

 

1. 词汇方面

(i) 语障学生学习新词时困难较多,速度较慢,原因是学生在处理学过的词汇时欠缺系统,不懂把词汇分类,亦不懂把新词汇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帮助记忆。

(ii) 学生往往已掌握一些概念,却不懂得用正确的词汇表达,例如明白「攀攀架」是什么却不知其名称, 学生会兜圈子而未能直接说出想说的话, 将「攀攀架」说成「公园用 爬 个」。一些难以描述的抽象概念,例如形容词和副词等,就更少运用。

(iii) 学生难以提取正确的词汇来表达或造句,表达时会错用词语令人误解(例如学生把一些近义词混淆,以致用词错误,例如误把「芒果」作「梨」、「台」作「 」、「叉」作「匙羹」等),或用「呢 」、「 度」、「 」等字眼,意思不够清楚明确。

 

2. 句子和语法方面

(i) 学生未能理解较复杂的指令,例如「坐 度扎住条辫个女同学,唔该 你 本中文书出 揭开第三课读第二段。」,因而难以跟随课室常规和活动。

(ii) 学生未能理解复杂的句子,例如包含复杂修饰语的句子和复句,以致难以明白老师讲解的内容。

(iii) 学生未能回答「如何」和「为什么」等问题,表达时语句句法不正确和不完整,例如同学问:「你将会如何渡过圣诞假期?」,学生只会答:「玩啰,食 啰,打机啰。」因此难以清楚回答问题。

(iv) 学生未能运用关联词连接句子(例如学生只会说:「妹妹很聪明、妹妹用功读书」而不会说:「妹妹不但聪明而且用功读书。」),或未能在复句中适当地运用代名词( 例如学生只会说: 「白兔跑得快,所以白兔赶过了乌龟。」而不会说:「白兔跑得快,所以牠赶过了乌龟。」),以致表达时欠组织,意思也不够清晰。

 

3. 话语/篇章内容方面

(i) 学生未能理解复杂的话语和文章内容,以致不明白老师讲课,久而久之,便会出现学习困难,甚至演变成学习障碍。

(ii) 未能从话语中推断事情发展和作出结论。学生未能明白话语的深层意思,例如比喻、教训、讽刺、寓意等,因而未能进一步推断事情发展和作出结论。

(iii) 在篇章的应用上亦见困难,例如学生未能讲述事与事之间的时序和因果关系, 未能有组织地叙事、说故事时内容欠完整、未能清楚解释、未能详细说明或未能作细致描述, 因此参与课堂活动和小组讨论时常遇到困难。

 

4. 语用方面

(i) 与人对话时未能运用对话技巧。

(ii) 未能配合语境和对象适当调适话语语气和内容。

(iii) 未能运用发问或讨论等沟通技巧辅助学习。

(iv) 未能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

 

学生有语用方面的问题会以行为去表达所需和情绪,或显得内向怕事,两者最终都会变得不合群,甚至出现社交问题。

老师和家长如果发现学生有上述的语言问题,可以尝试运用《听说读写教学策略资源套》内介绍的学习策略,帮助他们改善语言和学习能力。

听说读写教学策略资源套 

 

本文转载自教育局(2008)《轻松教、轻松学 - 听说读写 教学策略资源套》

作者:教育局 言语及听觉服务组

原文出版日期:2008年3月17日

 

 

作者: 教育局 言語及聽覺服務組

關鍵字詞

言语障碍

延伸閲讀

資源下載

下载资源套

相關機構

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