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传统媒体抑或网上社交媒体上,均充斥着理想化的完美人像。不少人潜移默化,渐渐以此为美丽的标准,对心智未成熟的孩子来说,就更受到这些标准影响。或许比较正面的人会以此为目标,积极改善。但令人担心的是,负面的思想令不少青少年不接受自己的外观。笔者曾见过有学生长期不上体育课,每当上体育课都称身体不适,浪费了锻炼身体及群育活动的机会。
子女不喜欢自己的外表的影响很大,不只打击自信和自尊心,影响心理健康,更影响社交。要冲破这个「外貌焦虑」的难关,家长不妨参考以下锦囊。
锦囊一:建立正面及正确价值观
建立正面及正确的价值观是最基本的,而且对青少年成长是最有效的护身符,终身受用。子女越年幼时灌输这些价值观,效果越好。家长在适当时候,可以和子女讨论外观的问题,尝试问及子女对自己外观的看法。然后,家长可以解释身体发肤是天生的,好或不好,孩子都没有错。要紧的不是外观,而是健康及精神。别人的看法是其次,首要是接纳自己。
锦囊二:选择适当的环境与子女保持沟通
随着子女长大,子女及家长两方都忙碌,家长可以与他们相处的时间只会越来越少,双方建立信任和良好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家长有多了解孩子生活状况,取决于子女有多愿意与他们分享。
华盛顿大学亲子关系研究专家Kevin Haggerty 博士表示,父母与子女多沟通是相当重要的。而与严肃的一对一、面对面的交谈相比,更轻松的聊天场景,如在散步、交谈、坐车或开车接载子女时闲聊,更容易让子女放松心情,子女也会更愿意打开话题匣子,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因此,家长应主动制造轻松的相处机会,约孩子打球、旅行、看表演或一些孩子喜欢做的事,当中可以加强沟通及巩固价值观。
锦囊三:表达同理心
曾经有家长遇到以下情况:女儿因为脸上长满暗疮,即使是体育课时也要戴着口罩,就算在老师要求下,也不愿意脱下口罩做运动。面对这种情况,家长除了尝试与子女谈论他们的生活情况外,也要细心倾听他们的感受、担忧和想法。在聆听的过程中,家长切忌批评或驳斥,取而代之,我们可以作出正面的回馈,例如说:
家长这样说,既可以表达出同理心,亦可以鼓励子女进一步敞开心扉。
当意见分歧时,家长能够保持冷静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但鼓励子女进一步分享,而且让家长制造机会,与子女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分享个人经验与看法,促进亲子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与沟通。
锦囊四:鼓励子女发挥所长
年轻人过于在意自己的身型和长相,容易忽略了自己的长处。家长可以透过鼓励与认同子女的良好行为,扭转他们的负面心态,并引导他们以更积极和坚强的态度,应付被人批评长得不好看等让人难堪的处境。
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倾向,并非仅限于语文和数理能力。当孩子在音乐、运动、艺术等领域获得成就时,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大大提升。与此同时,孩子也能意识到长相并非人生的全部,通过发挥自身所长,活出精彩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
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八大智能
(图片来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Multiple_intelligences_of_Howard_Gardner.png)
按照这个理论,家长应多鼓励子女作新尝试,例如学习新知识、尝试未曾接触的运动或做义工等,帮助子女认识自己独特之处和价值,而不是只着重比较样貌与身材。假如家长不了解有甚么适合子女的活动,可向老师查询。
锦囊五:引导子女追求真正的美
家长不妨与子女多作讨论,让子女明白外貌是天生的,可改变的实在有限,也会随时间而褪色。即使长得漂亮如明星的人,也一样会随岁月老去;内在美则不同,它是真正的、历久不衰的美。外貌可以靠衣饰、化妆品等修饰,但缺乏内在美的人,再怎么伪装也是骗不到人。
家长也可以用子女身边的例子,让他们领略甚么是内在美,可以是请子女找出朋辈的优点,像是诚实、尊重、谦虚等,进一步带出这些优点就是内在美。内在美即使是看不见,每人的举手投足也能反映出来。至于怎样引导子女培养内在美?为了证明自己所说并不是空谈,家长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展现内在美的可贵,比如透过情绪管理来面对生活中的起伏;多阅读来增进知识,一步步让自己的内心世界「美」起来。
与子女建立正向和信任的关系,是陪伴他们的成长的基础,这方面不能一蹴而就。让我们与子女一起努力,一起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并引导他们的人生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光芒。
参考资料:Parenting Teens: Guiding Kids Through Turbulent Years
资料来源:NIH News in 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