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流感高峰期又至,不少家长都会担心小朋友受到感染。最近更有许多消息指内地儿科医院挤满了上呼吸道感染的幼童,这时大家脑海中会有疑问,那就是︰「疫情三年,免疫债务是否终要偿还?家长又可以如何保护小朋友?」为此,教城邀请了中文大学医学院儿科学系副教授陈韵怡接受访问,为大家释除免疫务的疑虑。
免疫债务 一定要还?
由放宽口罩令一刻开始,免疫债务的话题便出现在流行病学中,更由科学讨论演变成大众的讨论话题,那么「免疫债务」到底是甚么意思?
「免疫债务」是指新冠大流行期间,大家持续地戴上口罩进行社交活动,令人们接触病毒的机会降低。当我们脱下口罩后,免疫系统因而在三年的「空白期」后面临挑战。成年人由于在2019年前经历过多次流感高峰期,免疫系统相对更强,或未受显著影响;但对于年幼的学童(特别是三至五岁)来说,他们在求学前也一直戴口罩,鲜有机会接触呼吸道病毒,当流感高峰期一到,感染机会便大幅提高,可能马上要偿还「免疫债务」。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儿科学系副教授陈韵怡教授表示,「免疫债务」的确是流行病学上受到关注的现象,但这是否意味着流感或上呼吸道感染人数较2019年前多?而感染入院或病重的人亦较疫情前严重?陈教授引述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的数据指出,2023年3月后急症科的求诊数字大致和2019年相若,而因流感而导致的重症个案和死亡的水平也大致一样。因此在后疫情时代,整个社区未有因「免疫债务」出现因流感而「病多了」的情况。而明显增加的感染个案,是1-5岁的幼童,更容易出现多重感染(co-infection,即同时感染多于一种病原体),这有机会令大家伴随「病重了」。这正正反映出「免疫债务」对幼童的影响。
「常言小病是福,这是因为每一次自然感染的过程都会增加免疫系统的抵抗力,因此三年的口罩期虽然帮助人们减低感染新冠病毒的机会,但由于未触及免疫反应,因此未能让免疫系统建立更强的防护。特别是对年幼的学童来说,他们既缺乏自然感染的过程,又在卸下保护后突然投入密集的校园生活,更容易被病毒得逞。」陈韵怡教授补充。
家长的应对 流感针的迷思
既然幼童较易受到「免疫债务」而出现多重感染,那么家长又该如何应对呢?陈韵怡教授指出,现时学童受感染而出现伤风感冒征状,有机会是感染流感、冠状病毒(不只新冠病毒)或鼻病毒。其中鼻病毒虽然常见,但重症的机率较流感和冠状病毒低,因此家长最需要关心的,为子女提供有效减少因呼吸道病毒感染而引致的重症和死亡风险。而预防感染的最佳办法,就是大家熟悉的疫苗接种。
新冠疫苗相信大家都十分熟悉,然而针对流感疫苗,在疫情前已有许多争议和迷思,就此教城亦就热门的迷思咨询了陈韵怡教授的意见。
除上述问题外,如家长想得到更详尽的流感疫苗注射资讯,可参考卫生防护中心网站。
医院人满为患 不只因为流感
流感高峰期固然是导致医院病童求诊人数急增的重要因素,但各地医院人满为患却不只因为流感。根据最新的资料显示,现时流行的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人类偏肺病毒和鼻病毒引起。陈韵怡教授指出,一般的伤风个案很大机会是由鼻病毒引起,在新冠大流行期间,当其他呼吸道病毒都消失无踪时,鼻病毒仍然在社区传播。而据科学研究更指出,戴口罩亦未能有效地减底鼻病毒传播。
鼻病毒的征状一般较流感轻,但由于幼童气管还在发育阶段,感染鼻病毒亦有机会出现气喘等病征,并会伴随发烧和其他上呼吸道感染征状。加上鼻病毒本身达160+基因型,学童在一年内有机会反复感染,令他们「病完又病」。
不过家长亦毋须过于担心,因为鼻病毒虽然流行,但感染后的风险较低。而值得注意的是,学前儿童若多次感染鼻病毒,那其后患上哮喘的风险会较高,因此若家长发现小朋友在一年内有四至五次的上呼吸道感染,便建议向儿科医生垂询。
相信家长已明白医院病童增加和「免疫债务」的关系,也了解学童现今面对的流行病风险。不过,家长毋须因子女出现上呼吸道感染而过于紧张,但建议初小和学前儿童的家长多关注多重感染的问题,慎重考虑是否接种流感疫苗,以减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