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关我事,是我爸爸妈妈忘了……」
「工人姐姐没有提醒我……」
大家有没有从孩子的口中,听过以上的话语?现今的小朋友经常要学习新的事物,但有些时候却忘了检视自己的行为和操守,有时甚至会诸多借口,既没有做好自己的本份,更不愿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样的小朋友长大后,真的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吗?因此教小朋友学懂承担,是每位家长的重要课题。虽说是「教」,但价值观教学往往不能依赖「教授」模式,家长宜先检视自己的行为,突显他们的「承担」,最后再陪同子女一起学习和成长。
承担的精神 是由内到外
对许多人而言,「承担」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但大家真的懂得「承担」的精神吗?要做到承担,需要满足于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先做好自己的本分,不要马虎了事;第二层是做好自己的本分后,当仁不让、推己及人,主动扛起社会责任,成为尽责的世界公民;最后,承担亦强调了一份勇气,一份勇于面对过失,敢于承认和纠错的担当精神。
因此大家也发现了,「承担」一词,说起来容易,但要真的学懂「承担」,却绝非一件易事。那家长该如何培育子女,学懂「承担」的精神?
由父母的承担说起
要教子女学懂「承担」,家长先要自问︰「自己有承担的精神吗?」当我们让子女学会话、学钢琴时,是只负责缴费,还是关心子女的进度,陪伴子女一起学习?当子女为表演而日夜练琴时,父母是在一旁看电视,还是在一旁浏览网站?
教育承担的第一步,是父母先担当起教育和陪伴的责任。
就家长教育容易出现的盲点,深井天主教小学的周咏诗校长向教城分享了不少心得,她认为家长的承担并不是只进行事务性的工作,不是签了手册、回条便尽了家长的本分,而是要亲力亲为,陪伴子女去经历和成长。「只有当父母表现出他们的承担时,孩子才能真切地了解到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本分,这时再引导孩子思考,怎样才能成为有承担的人。」
周校长也举了一个更常见的例子,便是收拾书包︰有时学生忘了收拾书包是自己的本分,欠交功课时往往会对教师说︰「爸爸妈妈忘了提醒我。」将自己的责任推诿到父母身上。这时父母可以用鼓励的语句,让孩子学懂承担︰「你看!爸爸妈妈也承担了自己的责任,我相信你更明白自己需要什么!」、「你一定能做得较爸爸妈妈更好,不是吗?」
即使孩子有遗漏,最终真的被责罚了,这也是一个正常不过的学习历程。这时家长可以陪伴子女面对,教子女承担错误并勇于改过,这样的历程正正是要学会承担必须经历的。
推己及人
我们常说道德的典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指出了一些正向价值是需要由内向外扩展的,这样才能令社会变得更和谐美好。因此承担亦需由内而外,推及到社会层面。
这样说起来看似空泛遥远,但其实第一点步很简单,那就是由做家务开始。家长可以让学生先照顾好自己,做好学生和子女的本分,之后再问子女︰「可以帮家人做什么吗?」尝试让孩子照顾自己之余,主动协助家务,同时学懂珍惜和爱护家具。
在学校,家长可建议孩子照顾自己后,尝试帮助身边有需要的同学,在老师需要帮忙时主动伸出援手。这样,孩子的担当精神便能一步步向外扩展,让家庭、学校、社会都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为何要教育孩子承担?因为子女懂得承担,便意味懂得照顾自己;而勇于纠错的精神亦能让他们更有能力去适应未来,协助他们面对不断变迁的社会环境。希望家长能由自身做起,一同和子女建立承担的精神,共同适应和缔造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