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nodes-solid.svg

鼓励女孩勇敢去追科学梦

又到了年终岁尾感悟的时候。2020是不平凡的一年,因为疫情,大家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也改变了不少。期待新一年的到来,各位也能好好过生活,实现自己的愿望!

诺贝尔奖自2012年发起「诺贝尔周对话」(Nobel Week Dialogue),于每年12月9日、即授奖仪式前一天举办。今年因为疫情关系,本届对话首次在线上举行,面向全球网民。20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包括八位往届诺奖得主,和世界最受瞩目的科学家、艺术家、发明家和政策制定者,以对话方式,多角度审视本届主题「学习的挑战」。诺贝尔基金会负责人说,他们在上一年计划这个主题的时候疫情还没有爆发,想不到这个主题在这个时候来得非常贴切。在「诺贝尔周对话」的活动中,常听到嘉宾分享女性赋权 (women empowerment)的重要。其中2018年赢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美国科学家阿诺德(Frances Arnold)指出她跟其他几位女性科学家因为得美国一个基金会的child care支持,有人照顾小孩,她们才可以安心做研究。她也十分鼓励女孩去追梦,发展科学。

 

愈来愈多的女性科学家涌现

新年将至,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都可能会问小朋友:「新一年有什么梦想?长大了想当什么?想成为怎样的人?当科学家,还是教师,还是画家?」很多男孩子会答要成为科学家,但似乎女孩子回答想成为科学家的会少一些。很多人会说:「科学研究太苦了,不适合女生!」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当然不!其实每个女孩子都应该是自由飞翔的鸟儿,展翅飞跃高山与原野,去寻找自己心中的热情所在,在每一个可能的领域发出光芒!

就拿科学领域为例,当今世界,有愈来愈多的女性科学家涌现出来,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就授予了两位杰出的女性科学家,美国化学家Jennifer Doudna(杜娜)教授与法国化学家Emmanuelle Charpentier(沙尔庞蒂耶)教授,以表彰她们在基因编辑领域的非凡成就!她们二人合作开发了一种被称为「基因剪刀」的技术,使科学家们能以极高的精度对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基因进行改动。这个技术彻底改变了分子生命科学,为植物育种带来了新机会,有助于创新的癌症疗法,并可能使治愈遗传性疾病的梦想成真。这真的是太了不起了!

Jennifer Doudna是李嘉诚生物医学与健康科学讲座教授。李嘉诚基金会一向高瞻远瞩,自2010年便相信Jennifer Doudna的科研工作。

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杜娜教授(左)2017年来港与李嘉诚先生会面时,利用3D打印的乐高展示DNA剪辑的过程。(图片由李嘉诚基金会提供)

 

杜娜教授更在2019年成为吕志和奖人类福祉奖的得主。根据网上资料,珍尼佛出生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生长于一个充满学术气息的家庭,父亲和母亲分别在英国文学和东亚历史学科拥有博士与硕士学位,并分别都在大学与学院任教,是名符其实的书香门第。因为父亲任教工作的关系,在她七岁时举家迁移到夏威夷,夏威夷岛上丰富且独特的生物型态,引发了童年时期的她对生物学的好奇和兴趣,更在她心中埋下了科学研究的小小种子。到了中学时期,从她父亲赠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士·华生的著作《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获得启发,深深对这完美对称的双股螺旋结构当中的生命奥秘所吸引,进而投身于生物科学研究领域。

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杜娜教授一路走来也经历了很多困难。实验进度停滞不前,她只能不断尝试,有时不得不从头再来。但是愈挫愈勇的杜娜教授从未放弃对科学的追求。正如诺贝尔奖组委会的新闻稿中所言,「科学的吸引力之一是它难以预测──你永远无法预知一个想法或问题会将你引至何处。有时候好奇的心会遇到死胡同,有时则会遇到棘手的迷宫,需要花费多年的时间在其中探索。但是一次又一次地,她意识到自己是第一个凝视着一个未知的可能性从地平在线升起的人。」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只要不放弃,总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坚毅的态度,对科学深沉的热爱,对生命的崇敬,还有无与伦比的好奇心,促成了杜娜教授的伟大。她用自己的故事生动的诠释了女性的力量,告诉我们只要心怀理想与激情,女性也能在科学领域闯出一片天!

实际上,不单单是在科学领域。在各行各业,都有女性在坚守,在付出。她们默默无闻,但成就却大得惊人。她们以女性特有的视角,或探索生命的奥秘,或弘扬优秀的文化,或在慈善领域大放异彩。她们都在用自己真实的人生告诉我们,每一个女孩子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在女生小小的身躯里,也蕴藏着能量巨大的小宇宙。

 

文化传承与文物保护领域的大师

说到在其他行业的杰出女性,我不禁想起了一位在文化传承与文物保护领域的大师──樊锦诗。樊锦诗被称为「敦煌的女儿」,她深居大漠57年,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守护敦煌莫高窟。她的成就亦在去年得到吕志和奖的肯定,成为正能量奖得奖人。

莫高窟有「沙漠中的大画廊」这一美誉。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66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栩栩如生,波澜壮阔,令人惊叹。然而我们能看到的是这些美丽的壁画艺术,看不到的,却是这些绚烂的壁画背后,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和奉献,而樊锦诗就是其中之一。与许多文化遗产一样,敦煌莫高窟珍贵稀有,但却脆弱易损。外加西北气候相对恶劣,敦煌莫高窟长期经受着风沙的侵蚀,损毁更加严重。于是,为了保护好这份灿烂的文化遗产,无数人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50多年来,樊锦诗坚守大漠,视守护敦煌为她奋斗一生的事业与使命。她曾说:「我心归处是敦煌」,这种责任感与使命感让人为之动容。

樊锦诗被称为「敦煌的女儿」,她深居大漠57年,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守护敦煌莫高窟。(吕志和奖图片)

 

根据网上信息得知,樊锦诗1938年7月出生在北平,后来全家搬迁到了上海。学习成绩优异的她顺利考入了北京大学,可能是从小受到父亲影响,偏爱历史的她,毅然选择了「冷门」考古系。1962年,樊锦诗成为去敦煌实习的一员,这是她第一次来到敦煌,就被敦煌的壮丽惊讶地说不出话来。但敦煌工作环境的恶劣同样也令她惊讶。这里黄沙漫天,尘土飞扬,人迹罕至,实在不如上海安逸舒适。樊锦诗也曾想到离开,但如果走了,敦煌怎么办?谁来保护这些壁画?她实在放不下莫高窟,咬着牙坚持下来,这一坚持,就是将近60年。樊锦诗的坚守令人深深敬佩,她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寄托于辉煌的文化之中,用自己的一切书写着一首锦绣诗篇。

说到那些充满能量的女性,我还想到了近期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位:花木兰。刘亦菲主演的电影近期上映后,木兰这个坚强勇敢的女孩儿重新回到了大家的视野。在木兰那个时候,女孩子是不可以当兵的,但是为了自己的父亲,她毅然决然的走上了战场。现如今,我们有了很多英姿飒爽的女兵。女孩子也可以保家卫国,挥洒生命的激情。

所以你看,女孩子是有无限潜能的,她们当得了科学家,当得了军人,也当得了驻守戈壁与沙漠的历史学家与文物学家。女孩子们一定不要为自己设置太多的限制。每一个小女生,都应该多多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真正的追求,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老师也应该多多鼓励女孩子,去大胆追梦。为女生赋能,让所有的女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机会,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女孩子可以做什么事?女孩子能做成什么事?每一个女孩子都是这个问题的回答者。相信在未来,在各行各业,都会有更多出色的女生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