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nodes-solid.svg

孩子的转变——从家长的反思开始

轩仔与母亲一同参与中心活动时表现非常兴奋,在房间内不停走动,触摸周遭的物品。此时,面无笑容的妈妈瞬间增添怒气,不单提高声线,更是声随人到,双手捉著轩仔阻止他乱跑。随后的活动环节中,妈妈不断向他说「不行」、「不可」、「不准」等,轩仔即时变得无奈。

 

或许,旁人眼中看到的是轩仔的不听话、不合作,妈妈只是督促孩子守规则而已。情况看似普遍,但仔细看却是亲子二人并不享受活动的过程,孩子少了小孩的活泼;妈妈则满面愁容,向工作员诉说儿子如何比其他孩子难管教,无从入手,并意识到不能再维持这种亲子的相处模式。

 

其实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和需要。青少年时期的孩子需要成年人的尊重;而在儿童期的孩子,则需要我们的欣赏及学懂守规则。

以下是给家长的一些建议:

 

一.打破「黑面」的阻力,家长的情绪影响着亲子间的互动

每当家长看到孩子的不足时,往往意图收到即时的管教效果,会因急躁而直接「黑面」、以负面说话及伤害的行为去纠正孩子。然而孩子会全盘接收父母的负面情绪,轻则回避与父母相处,重则与父母对抗。如家长每日能怀着欢愉的心、从正面看孩子,调节与孩子相处的态度,让孩子愿意与父母接近后,才讨论应遵守的规则,对建立亲子关系有莫大帮助。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管教孩子重要的基础。

 

二.修正比较的对象

常听家长说:「你就好啦!你个仔咁乖,我个仔好鬼曳……」其实家长们往往只是基于片面的接触去看别人的孩子,并不是孩子的全部。所谓「人比人比死人」,每位孩子都是独立个体,故不能相题并论。若家长时常与人家的孩子作比较,容易令自己对管教的态度趋向负面及消极,却无助培育子女。家长宜著眼自己孩子与他的过往成长作比较,只要比昨日有进步,那管是一小步,也是值得欣赏的。

 

三.体验赞赏的魔力

父母当看到孩子的不足,往往会直接提点,但当孩子做得好时,却视之为必然的基本,鲜有赞赏。若家长只注视负面的行为,难以让孩子认识何谓好行为及将之持续。我们建议家长应细心留意孩子的行为,做得好、有进步时,应「即时」及「真诚地」加以「具体」的说话赞赏,例如「好欣赏你可以坐定定」、「好开心你自己能够执玩具」等,这些看似简单的说话,却是神来之笔。家长可以尝试多练习运用这些句子,藉著适当的赞赏,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好的行为,知道父母是会看到自己的努力及改变,这实有助增进亲子关系,孩子也会更愿意妥协及和家长合作。

 

后记

虽然很多家长也知道管教的原则,但却知易行难。其实只要经过持续的反思,家长往往会发现自己容易过度紧张。家长需要学习把个人的情绪放松,渐渐地便会发现自己少了看不顺眼孩子的时候。家长多了笑容和赞赏、少了责骂,并开始享受与孩子一起玩乐的时间。奇妙的是,在互维影响下,随着家长的转变,孩子也变回开朗活泼;最重要是,孩子更愿意合作和守规则。可见父母合宜的态度及管教方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确实能造就孩子的成长,只要能不时反思及作出调节,每个父母也必能做到有效的管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