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
「课程为本语言支援计划」的目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加入语言学习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和语言沟通能力。
图一 语言和沟通能力的关系
语言不单是沟通工具,也是思考的工具。语言沟通包含理解及表达两方面 (Hayden & Jordan, 2012)。理解方面,我们先要有一定的专注能力,透过听觉和视觉接收外来讯息,然后再进行分析,包括:分析词义(即词汇的本义及引伸义)及语法(即句子的成分、结构及所表达的逻辑关系)。我们会按这些语言内容,配合其他非语言技巧掌握当中重点。过程中,我们需具备工作听觉记忆能力,保留及处理资料,促进理解。表达方面,我们先要有沟通的动机,运用适当的词汇、结构完整的话语及合宜的社交技巧。与此同时,我们亦需具备一定的工作听觉记忆能力保留资料,以确保表达的内容与对话相符,促进沟通效能[图一]。
图二 语言发展和认知能力的关系
语言发展和认知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图二]。口语能力的发展能影响读写能力 (Reed, 2005)。学生由掌握聆听技巧至理解教师讲授课堂内容,继而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进行综合和分析学科知识,并表达意见,学生需要推论、预测、解释等语言推理能力。同时,学生的社交技巧亦会不断发展,建立良好的朋辈关系,当中学生亦需要发展较高层次的语言能力,包括:谈判协商、妥协和解、排解纷争、建立关系和控制及处理情绪等[图三]。
图三 语言发展和认知能力的过程
语言能力的掌握对学习有关键性的影响。学生需要良好的语言基础,灵活运用语言技巧和策略,有效建构学科知识和进行高阶思维[图四] (Ehren, 2007)。
图四 语言发展与学习的关系
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小学和中学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由小学到中学阶段,学生需要不同的语言沟通能力来处理学习上的要求。小学的课程期望学生能透过日常生活中丰富的语境建构知识,并运用适当的词汇和简单的语句作表达。而中学的课程要求学生能在较缺乏语境的情况下吸收知识,多运用高阶思维,综合所学的学科知识,并运用精准的专科词汇和语体进行分析、推论和总结[图五]。
图五 小学课程与中学课程对语言沟通能力的要求
协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语言发展基础,有助提升他们的学习效能。教师和言语治疗师可透过跨专业协作,针对学生语言学习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入「语言学习策略」。这样既可支援他们在学科学习上的不同需要,还可提升他们的语言沟通能力,从而产生「协同效应」[图六]。
图六 教师和言语治疗师的角色
语言学习策略
「语言学习策略」是结合语言发展和学科学习特性编写而成的。教师可在专科教学中融入「语言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发展学科学习上所需要的语言沟通技巧,增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能力。
有关「语言学习策略」的详细描述,请按下图之连结。
「语言学习策略」于不同学科的应用
由2010/11学年起,教育局言语及听觉服务组在全港34所中学推行「课程为本言语支援计划」,目的是透过原任教师、借调老师与言语治疗师的协作,先分析学生在课程学习上遇到的难点及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要求,然后将「语言学习策略」融入在日常学与教的过程中,让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协作学科包括中国语文科、数学科、通识科及科学科。
本网站旨在分享我们在上述四个学科曾试用过的「语言学习策略」。有关策略的教学内容以简报展示。教师可通过简报,了解如何把「语言学习策略」融入于教学中,选取合适的部分作教学用途,并可灵活运用于有关单元的其他学习重点。
如欲了解个别语言学习策略的目的、步骤及示例,请按上图或右方之「语言学习策略详述」之连结。
有关「语言学习策略」在各学科的应用示例,请浏览以下网页:
参考文献
- Beck, I. L., McKeown, M. G., & Kucan, L. (2002). Bringing words to life: Robust vocabulary instruction. New York: Guilford.
-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 of Victoria, Australia (2013). Language support program (LSP). Retrieved from http://www.education.vic.gov.au/school/teachers/support/Pages/lsp.aspx
- Ehren, B. J. (2007). Proceedings from Speech therapists and teachers: Partners in student success- For ordinary primary schools. Hong Kong: Speech Therapy Services Section, Education and Manpower Bureau.
- Ehren, B. J. (2008). Structure your reading. Winter Springs, FL: Student Success Initiatives, Inc.
- Ehren, B. J., Deshler, D.D., & Graner, P.S. (2010). Using the content literacy continuum as a framework for implementing RTI in secondary schools. Retrieved from http://www.kucrl.org/images/presentations/cec2010/Ehren-Deshler-Graner.pdf
- Gillon, G., Moran, C., & Page, F. (2007). Semantic intervention: Enhancing vocabulary knowledge in children with language impairment. In A. Kamhi, J.J. Masterson, & K. Apel (Eds). Clinical decision making in developmental language disorders. (pp.165-184). Baltimore: Brookes.
- Hayden, S., & Jordan, E. (2012). Language for learning in the secondary school. London: Routledge.
- McPeak, L., & Trygg, L. (2007). The secondary literacy instruction and intervention guide: Helping school districts transform into systems that produce life-changing results for all children. CA: Stupski Found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kucrl.org/images/clc/stupskisecondaryliteracyreport.pdf
- Merritt, D. D. S., & Culatta, B. (1998). Language intervention in the classroom. San Diego: Singular Pub. Group.
- Montgomery, J.K. (2007). The bridge of vocabulary. Bloomington, MN: AGS Pearson Assessments.
- Reed, V.A. (2005). An Introduction to Children with Language Disorders (3rd Ed.). Boston: Allyn & Bacon.
- 岑绍基(2003)。《语言功能与中文教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文教学上的应用》。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
- 岑绍基及祁永华主编(2008)。《公营学校语文及学习优化计划:以专科语体教学促进跨学科语文与学习》。香港:香港大学教育学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暨母语教学教师支援中心及教育局质素保证分部。
- 岑绍基、祁永华及林伟业主编(2012)。《评估促进学习:以专科语体教学提高学生通识教育科的书写能力》。香港:优质教学基金。取自 http://cacler.edu.hku.hk/hk/tl-resources/enhancing-students-writing-ability-in-liberal-studies-by-subject-specific-genre-teaching/
- 岑绍基、谢锡金、祁永华、邝伟良、陈伟发、劳惠昌、陈曦图及谢翰章(2003)。《中学会考化学科专科语体资料册》(第二版)。香港: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母语教学教师支援中心。
- 教育局言语及听觉服务组(2008)。《轻松教、轻松学 - 听说读写教学策略资源套》。取自http://www.hkedcity.net/sen/spld/subject/page_516792c225b719067b040000
- 教育局科学教育组(2012)。《化学科专科语体写作网站》。取自http://resources.edb.gov.hk/~science/genre/index-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