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the content
Skip to content
Edcity Government-funded organisation
  • 正向家長
  • 數碼家長
  • 青少年成長
  • 家庭活動
  • 共融資料館
    • 主頁
    • 智識遊學園
    • 共融有法
    • 共融指南
    • 專題資源
  • 活動
    • 活動概覽
全站搜尋
Edcity
  • 正向家長
  • 數碼家長
  • 青少年成長
  • 家庭活動
  • 共融資料館
  • 活動
  • 主頁
  • 智識遊學園
  • 共融有法
  • 共融指南
  • 專題資源
  • 活動概覽
香港教育城 – 家長 > 共融資料館 > 專題資源 > 自閉症
share-nodes-solid.svg

ILAUGH社交思考課程小冊子 - 活動篇

  • 最後更新: 2024年8月9日

社交思考訓練活動範例

 

活動範例一:好印象、怪怪地

學習目標:學生能夠運用「印象幾好」及「覺得怪怪地」這個概念,並能夠從觀察別人的行為中加以應用出來。

重要詞彙:印象幾好、覺得怪怪地、我地都有咁既印象

需用物資:每人一隻透明杯、紅色小珠、黑色小珠、社交情景圖咭

活動名稱:好印象、怪怪地

建議時間:十五分鐘

活動內容及步驟:

  1. 我們的行為表現可以令別人覺得「印象幾好」或「覺得怪怪地」,然而當我們時常令別人「覺得怪怪地」,他們就不喜歡與我們交往,與我們一起也感到不舒服、不安全。
  2. 向學生示範他們的行為如何令別人產生不同的感覺(覺得怪怪地或印象幾好)。
    • 用一套有兩種顏色的物件(如黑色及紅色的小珠),可選擇任何顏色,但一經選定便要持續用這些顏色。給每個學生一個透明杯子,放在各人的前面,導師自己亦有一個。
    • 那些小珠是代表導師對學生的行為的感覺,一粒紅色小珠代表導師對某一個學生感到「印象幾好」,當一個學生能投入小組,他的行為又合乎期望,從而令人對他產生好感,導師便在他的杯子裡放進一粒紅色小珠。
    • 而黑色小珠則代表某個學生令導師「覺得怪怪地」,當學生的行為令人有負面的感覺時,便給他一粒黑色小珠,向他指出及描述這些行為會令別人「覺得怪怪地」。
  3. 利用社交情景圖與學生討論什麼行為能獲取紅色小珠及黑色小珠。
    • 避免先給某學生黑色小珠,即使是頑劣的學生,也會有值得獲取紅色小珠的行為,但我們常常忘記去獎勵他們做到一些符合我們期望的行為。導師要多留意一些紅色小珠的行為,及選擇性地留意黑色小珠的行為。
    • 當學生改善不恰當的行為時,他們會要求導師拿走黑色小珠,但導師切勿這樣做,而是向學生解釋,即使拿走黑色小珠,甚至把杯子打破,也不可以抹去我們的記憶,杯子中的小珠代表我們對學生的想法,這些想法會想法會形成我們的記憶。

      然而,只要學生賺取多些小珠,便能掩蓋黑色小珠,甚至使人看不見杯子中有黑色小珠。在我們的記憶中,「印象幾好」可以蓋過了「覺得怪怪地」,我們要加強這重要的概念。

 

活動範例二:字詞多面體

學習目標:學生可以解釋「字面既語言」及「比喻既語言」之分別,並能提出適當的例子。

重要詞彙:字面既語言,比喻既語言

需用物資:白板、白板筆、一串珠

活動名稱:字詞多面睇

建議時間:二十分鐘

活動內容及步驟:

  1. 導師介紹我們的言語溝通有兩種方法:字面既說話對比比喻既說話
    • 「字面說話」就像混凝土般很具體。你可知混凝土是何等堅硬及不能移動的,它任何時候都是保持同一狀態的。試在白版上畫出一條小路,說說即使我們所有人同時在小路上跳,它的形狀永遠也不會改變。
    • 「比喻說話」是要用腦袋想出那說話是指甚麼意思。我們可討論「說話」的意思,它可以是有彈性的或富比喻性的,它取決於說話時,同時發生著甚麼事情。可參考以下的活動來協助教導這概念。
    • 「比喻說話」的意思並非完全如我們所聽到的說話。當我們去理解「比喻說話」時,一個人的腦袋需要想出那個字詞或片面的意思,則需要作一個「醒目猜測」,而那推測是要建基於在當時的情景中發生著甚麼事情或當時那人怎樣運用「說話」。
  2. 舉出一些有多重意義的字詞,例如:串。導師可以拿出一串珠,以示「串」可解作多個事物串連在一起。至於另外一個意思,是指態度囂張,如互相鬥「串」。導師介紹部份現在青年愛用的次語言,談談每個字的意思,邀請同學加入他們聽過的詞彙。
    • 雞 (家禽的一種 VS 妓女)
    • 豬扒 (食物的一種 VS 肥胖的人)
    • 碎料 (零碎的物料 VS 瑣碎的事情)
    • 擦鞋 (用擦子清潔鞋 VS 拍馬屁)
    • 篤背脊 (用手指篤人的背部 VS 在別人背後說三道四)
    • 扯貓尾 (用手扯貓兒的尾巴 VS 串通)
    • 喪 (喪失 VS 喪蒲)
    • 豪 (豪華 VS 豪爽)
  3. 在導師的協助下,鼓勵學生討論每個字詞的不同意思。並誘使學生選取一個字詞,把字詞用於一個較大的情景中。例如:你好「豪」,今日帶我黎間咁豪既餐廳食一餐,就等我豪食番餐先。學生無需在同一情景中運用不同的字詞,但是,讓學生試試看亦頗有趣。
  4. 讓學生指出每個所用字詞的意思。
  5. 讓學生指出他們如何知道選取那意思來解釋那字詞。
  6. 鼓勵學生去探索其實「說話」,就像情感一樣,要去理解只能透過觀察在情景中發生了甚麼事或在句中去找出那字詞是甚麼意思。

  

活動範例三:對話樹

學習目標: 學生與人對話時能

  1. 提問與對方相關的問題

  2. 加入自己的想法以連繫話題

  3. 加入支持性的語句/身體語言以表示自己認同和理解

重要詞彙: 問下人地有關既問題、加d想法、支持性既評語同回應

需用物資: 印有重要詞彙的字條各二十張(三種顏色)、白咭紙

活動名稱: 對話樹

建議時間:三十分鐘

活動內容及步驟:

  1. 導師向學生解釋三個重要詞彙及示範。

  2. 請每位學生在白咭紙上寫出三個喜愛的話題。

  3. 導師將字條預先派給各位參與的學生(導師可給各人相同數量的字條,但亦可以按學生需要學習運用的說話技巧而多給他們字條的數量)。

  4. 導師請其中一位學生抽出話題咭,並鼓勵學生開始談話。學生在提出問題或給予回應的同時,需要將適當的重要詞彙字條放在話題咭上,以建立「對話樹」。

  5. 在完成談話後,導師與學生討論及總結各位的表現。

 

家長及學生心聲 ─ 陳太

「媽咪,真係好!我終於明白為甚麼別人與我格格不入。原來別人的思想和感受與我想的有分別,所以他們常常笑我是怪怪的…我學識要講希支持性的回應或評語,問一些同人有關的問題,避免插咀和長氣,要有禮….好彩你介紹我參加這個活動,多謝姑娘們用心教導。」

孩子的社交障礙困擾了我們全家十四年,多年來醫生、老師和我們不斷努力去協助和教導承熙;言語治療、職業治療、社交訓練、小組輔導,學科補習等等,樣樣做到足…孩子因為記性好,加上喜歡閱讀和探索知識,所以在主流學校上課,總算適應得很好。奈何社交正是他最弱的一環,無論他多努力去親近老師和同學,別人多會避而遠之,甚至被人冷言冷語相對,完全融入不到他們的社交圈子裡。母親心痛之餘只有努力在他耳邊不停地教誨和提醒,成為名符其實的「黑白天鵝」(日哦夜哦)!

從孩提開始到現在,我們了解到自閉兒在視覺學習上比聽覺學習強得多,他們從模仿及探索中認知身邊的事物,然後重覆練習便能掌握。最初拜訪中大醫學院耳鼻咽喉 – 頭頸外科學系的李教授及言語治療師呂姑娘時已被她們新的研究概念吸引了,並探信這套社交思考治療方法能有效及具體地教導自閉兒從遊戲中學習社交思考,並懇求給予機會作試驗訓練。

在同一個環境中,要不斷思索別人的想法和感受,從而去改變及調整自己的行為、動作、說話和想法去適應別人是非常困難的。但在試驗中我欣賞幾位年青人努力在遊戲中猜估別人的想法和感受,每當他們猜中了便歡喜若狂;家長一方面開心,另一方面更鞏固我們的信念,社交思考真是可以透過訓練而學到的。這課程不僅是自閉兒的訓練過程,更可以提升人與人之間的協調和共融,好能創出一個和諧共融的社會。

「社交思考」看似很簡單,其實是一個切身和現今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學習的課題。當每個人都能想別人所想,行別人所需,多些關心身邊的人,和平共融的大門就會為未來社會楝樑而開啟。

 

家長及學生心聲 ─ 陳承熙

這是一次獨特的體驗,對我來說,是一次以過來人身份,與其他有很大社交困難的青年親近的接觸。

從前,我和其他組員一樣,被各種思考發展障礙困擾著。參加這個試驗訓練小組後,不只組員們和我都認為所有投身這次活動,包括參加、帶領、計劃的人,都會得益良多。

為什麼?這是強調思考和表達的小組。如果能配合學校的支持,老師的帶領和同學的參與,不僅大家可通過有效實習來進一步促進社交思考發展,而且互相的距離和關係也必定能更密切。

 

關於作者

Michelle G. Winner是美國一位資深的語言治療師,亦是一位專業的社交溝通訓練導師。她的專長領域是「社交思考訓練」,而且她大部份的時間都在講授相關的課程,她的足跡走遍美國、加拿大、亞洲等地,是一位充滿熱誠、創意及積極的講師。

Michelle發展了一套 ILAUGH社交思考模式,用以幫助教師理解有社交溝通障礙學生在學習及社交中所遇到的挑戰。除了教學工作外,Michelle亦可算是一位多產的作家,她的著作包括:Inside Out: What Makes The Person With Social Cognitive Deficits Tick? (2001)、Thinking About YOU Thinking About Me (2002)、Worksheets! For Teaching Social Thinking and Related Skill (2005)以及Think Social! A Social Thinking Curriculum for School-Age Children (2005). ( www.socialthinking.com)

我們感到非常榮幸,能夠得到Michelle的答允,擔任我們這個計劃的榮譽顧問。我們亦得到她的同意,翻譯及取用她的「社交思考課程」。Michelle希望她的經驗和心血能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學童。

 

我們的成員

負責人:

呂麗怡女士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傳意科學研究所 言語治療師)

陸潔玲女士 (香港明愛康復服務 社工)

成員:

李誌霞小姐 (香港明愛康復服務 社工)

洪歡霞女士 (香港明愛康復服務 職業治療師)

麥宛薇小姐 (香港明愛康復服務 活動程序幹事)

郭小玲女士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 督學)

黃兆冰女士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 督學)

鄭劉麗霞女士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 督學)

張美娉女士 (言語治療智庫 言語治療師)

簡沛淇女士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傳意科學研究所 研究助理)

名譽顧問:

Ms. Michelle Garcia Winner (MA, CCC, Speech Language Pathologist, Michelle G. Winner’s Centre for Social Thinking, Inc.)

李月裳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耳鼻咽喉 – 頭頸外科學系 助理教授)

 

撰文: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傳意科學研究所、香港明愛康復服務、教育局

 

作者: 教育局,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傳意科學研究所, 香港明愛康復服務

關鍵字詞

自閉症

延伸閲讀

資源下載

相關機構

教育局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傳意科學研究所香港明愛康復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