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nodes-solid.svg

「我不喜歡我自己……」,家長聽了該怎麼辦?

不論傳統媒體抑或網上社交媒體上,均充斥着理想化的完美人像。不少人潛移默化,漸漸以此為美麗的標準,對心智未成熟的孩子來說,就更受到這些標準影響。或許比較正面的人會以此為目標,積極改善。但令人擔心的是,負面的思想令不少青少年不接受自己的外觀。筆者曾見過有學生長期不上體育課,每當上體育課都稱身體不適,浪費了鍛煉身體及群育活動的機會。

子女不喜歡自己的外表的影響很大,不只打擊自信和自尊心,影響心理健康,更影響社交。要衝破這個「外貌焦慮」的難關,家長不妨參考以下錦囊。

錦囊一建立正面及正確價值觀

建立正面及正確的價值觀是最基本的,而且對青少年成長是最有效的護身符,終身受用。子女越年幼時灌輸這些價值觀,效果越好。家長在適當時候,可以和子女討論外觀的問題,嘗試問及子女對自己外觀的看法。然後,家長可以解釋身體髮膚是天生的,好或不好,孩子都沒有錯。要緊的不是外觀,而是健康及精神。別人的看法是其次,首要是接納自己。

錦囊二:選擇適當的環境與子女保持溝通

隨着子女長大,子女及家長兩方都忙碌,家長可以與他們相處的時間只會越來越少,雙方建立信任和良好溝通就顯得非常重要。家長有多了解孩子生活狀況,取決於子女有多願意與他們分享。

華盛頓大學親子關係研究專家Kevin Haggerty 博士表示,父母與子女多溝通是相當重要的。而與嚴肅的一對一、面對面的交談相比,更輕鬆的聊天場景,如在散步、交談、坐車或開車接載子女時閒聊,更容易讓子女放鬆心情,子女也會更願意打開話題匣子,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因此,家長應主動製造輕鬆的相處機會,約孩子打球、旅行、看表演或一些孩子喜歡做的事,當中可以加強溝通及鞏固價值觀。

錦囊三:表達同理心

曾經有家長遇到以下情況:女兒因為臉上長滿暗瘡,即使是體育課時也要戴着口罩,就算在老師要求下,也不願意脫下口罩做運動。面對這種情況,家長除了嘗試與子女談論他們的生活情況外,也要細心傾聽他們的感受、擔憂和想法。在聆聽的過程中,家長切忌批評或駁斥,取而代之,我們可以作出正面的回饋,例如說:

家長這樣說,既可以表達出同理心,亦可以鼓勵子女進一步敞開心扉。

當意見分歧時,家長能夠保持冷靜是十分重要的。這不但鼓勵子女進一步分享,而且讓家長製造機會,與子女一起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分享個人經驗與看法,促進親子進行更深入的交流與溝通。

錦囊四:鼓勵子女發揮所長

年輕人過於在意自己的身型和長相,容易忽略了自己的長處。家長可以透過鼓勵與認同子女的良好行為,扭轉他們的負面心態,並引導他們以更積極和堅強的態度,應付被人批評長得不好看等讓人難堪的處境。

哈佛大學教育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智能傾向,並非僅限於語文和數理能力。當孩子在音樂、運動、藝術等領域獲得成就時,他們的自信心就會大大提升。與此同時,孩子也能意識到長相並非人生的全部,通過發揮自身所長,活出精彩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

多元智能理論下的八大智能

(圖片來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Multiple_intelligences_of_Howard_Gardner.png)

按照這個理論,家長應多鼓勵子女作新嘗試,例如學習新知識、嘗試未曾接觸的運動或做義工等,幫助子女認識自己獨特之處和價值,而不是只着重比較樣貌與身材。假如家長不了解有甚麼適合子女的活動,可向老師查詢。

錦囊五:引導子女追求真正的美

家長不妨與子女多作討論,讓子女明白外貌是天生的,可改變的實在有限,也會隨時間而褪色。即使長得漂亮如明星的人,也一樣會隨歲月老去;內在美則不同,它是真正的、歷久不衰的美。外貌可以靠衣飾、化妝品等修飾,但缺乏內在美的人,再怎麼偽裝也是騙不到人。

家長也可以用子女身邊的例子,讓他們領略甚麼是內在美,可以是請子女找出朋輩的優點,像是誠實、尊重、謙虛等,進一步帶出這些優點就是內在美。內在美即使是看不見,每人的舉手投足也能反映出來。至於怎樣引導子女培養內在美?為了證明自己所說並不是空談,家長要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展現內在美的可貴,比如透過情緒管理來面對生活中的起伏;多閱讀來增進知識,一步步讓自己的內心世界「美」起來。

與子女建立正向和信任的關係,是陪伴他們的成長的基礎,這方面不能一蹴而就。讓我們與子女一起努力,一起面對生活中的苦與樂,並引導他們的人生綻放出獨一無二的光芒。

參考資料:Parenting Teens: Guiding Kids Through Turbulent Years

資料來源:NIH News in 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