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nodes-solid.svg

孩子的轉變——從家長的反思開始

軒仔與母親一同參與中心活動時表現非常興奮,在房間內不停走動,觸摸周遭的物品。此時,面無笑容的媽媽瞬間增添怒氣,不單提高聲線,更是聲隨人到,雙手捉著軒仔阻止他亂跑。隨後的活動環節中,媽媽不斷向他說「不行」、「不可」、「不准」等,軒仔即時變得無奈。

 

或許,旁人眼中看到的是軒仔的不聽話、不合作,媽媽只是督促孩子守規則而已。情況看似普遍,但仔細看卻是親子二人並不享受活動的過程,孩子少了小孩的活潑;媽媽則滿面愁容,向工作員訴說兒子如何比其他孩子難管教,無從入手,並意識到不能再維持這種親子的相處模式。

 

其實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有不同的發展任務和需要。青少年時期的孩子需要成年人的尊重;而在兒童期的孩子,則需要我們的欣賞及學懂守規則。

以下是給家長的一些建議:

 

一.打破「黑面」的阻力,家長的情緒影響著親子間的互動

每當家長看到孩子的不足時,往往意圖收到即時的管教效果,會因急躁而直接「黑面」、以負面說話及傷害的行為去糾正孩子。然而孩子會全盤接收父母的負面情緒,輕則迴避與父母相處,重則與父母對抗。如家長每日能懷著歡愉的心、從正面看孩子,調節與孩子相處的態度,讓孩子願意與父母接近後,才討論應遵守的規則,對建立親子關係有莫大幫助。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是管教孩子重要的基礎。

 

二.修正比較的對象

常聽家長說:「你就好啦!你個仔咁乖,我個仔好鬼曳……」其實家長們往往只是基於片面的接觸去看別人的孩子,並不是孩子的全部。所謂「人比人比死人」,每位孩子都是獨立個體,故不能相題並論。若家長時常與人家的孩子作比較,容易令自己對管教的態度趨向負面及消極,卻無助培育子女。家長宜著眼自己孩子與他的過往成長作比較,只要比昨日有進步,那管是一小步,也是值得欣賞的。

 

三.體驗讚賞的魔力

父母當看到孩子的不足,往往會直接提點,但當孩子做得好時,卻視之為必然的基本,鮮有讚賞。若家長只注視負面的行為,難以讓孩子認識何謂好行為及將之持續。我們建議家長應細心留意孩子的行為,做得好、有進步時,應「即時」及「真誠地」加以「具體」的說話讚賞,例如「好欣賞你可以坐定定」、「好開心你自己能夠執玩具」等,這些看似簡單的說話,卻是神來之筆。家長可以嘗試多練習運用這些句子,藉著適當的讚賞,讓孩子明白什麽是好的行為,知道父母是會看到自己的努力及改變,這實有助增進親子關係,孩子也會更願意妥協及和家長合作。

 

後記

雖然很多家長也知道管教的原則,但卻知易行難。其實只要經過持續的反思,家長往往會發現自己容易過度緊張。家長需要學習把個人的情緒放鬆,漸漸地便會發現自己少了看不順眼孩子的時候。家長多了笑容和讚賞、少了責駡,並開始享受與孩子一起玩樂的時間。奇妙的是,在互維影響下,隨著家長的轉變,孩子也變回開朗活潑;最重要是,孩子更願意合作和守規則。可見父母合宜的態度及管教方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確實能造就孩子的成長,只要能不時反思及作出調節,每個父母也必能做到有效的管與教。